李非[教授]

李非[教授]

李非,男,漢族,1962年生,現任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兩岸關係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全國台灣研究會理事、民建中央委員、福建省政府顧問等職。

基本信息

概況

李非教授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就開始涉足於台灣經濟研究,在20多年的學術生涯中,他筆耕不輟,完成了十幾部專著和200多篇的學術論文,成果之豐在台灣研究界實為鮮見。《通論》是李教授在20多年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完成的,他將自己的真知和同行們的灼見進行了仔細地研讀和甄別,取精用弘,探賾索隱,終能自成一說,成就了《通論》。

個人簡介

(圖)李非[教授] 李非[教授]

李非,1962年生於福建龍巖,經濟學博士。1986年起,在廈大從事科研與研究生教學工作,為本校區域經濟學科的學術帶頭人。發表學術論文200多篇,其中80多篇發表在權威、核心和境外刊物;出版專著16部,其中獨著6部,主編2部。先後主持5項國家自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項教育部社科重大/一般項目等;18項成果分獲全國高校社科成果獎、全國對台宣傳優秀出版品和福建省社科成果獎等。

專著介紹

(圖)《台灣經濟發展通論》 台灣經濟發展通論

《台灣經濟發展通論》是李非教授在20多年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完成的,他將自己的真知和同行們的灼見進行了仔細地研讀和甄別,取精用弘,探賾索隱,終能自成一說,成就了《通論》。《通論》一書既是這些成果的總結,又是這些成果的精煉和升華。通讀全書,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部《通論》的確是目前海內外對台灣經濟進行綜合研究的上乘之作。《通論》共有四篇二十五章,作者用豐富的資料數據、完整連貫的邏輯、嚴格明確的學術規範,完整清晰地闡述了台灣經濟發展進程及其模式特徵。筆者將從經濟學研究方法論的角度,以台灣經濟的研究途徑為切入點,對《通論》一書作出個人粗淺的解讀。從整體上看,《通論》一書運用的是綜合研究途徑。在《通論》中,這些脈絡都有比較突出的反映。通過縱橫交錯、靜動結合、重點突出的處理,《通論》完整地向讀者展示了台灣經濟發展進程和模式的立體圖畫。作者首先觀察到的一個重要的規律就是,“台灣經濟發展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在其發展進程中,表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第一階段是現代經濟的啟動與恢復時期,時間跨度為20世紀30-40年代;第二階段是現代經濟的起步與起飛時期,時間跨度為20世紀50-70年代;第三階段是現代經濟的轉型與升級時期,時間跨度為20世紀80-90年代。二者相比,兩位教授在分期的時間點上有不少相同之處,而《通論》的劃分顯得更為細緻。台灣經濟發展模式是《通論》一書的另一個論述重點,是對台灣經濟發展的橫向分析途徑。《通論》一書分三章論述了台灣利用外資、發展對外貿易和對外投資的情況。《通論》從區域經濟學的比較利益理論、要素稟賦理論和兩岸經濟發展現實等多個方面對上述問題進行了分析。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並沒有片面強調和刻意地放大這些問題,而是指出,現代經濟發展是一個矛盾的概念,成就和問題這種對立統一的矛盾特性具有普遍性規律,貫穿於經濟發展的全過程。勿庸置疑,《通論》一書的可圈可點之處,肯定不是一篇幾千字的書評所能夠描述和展現的,有興趣的讀者親自研讀《通論》,無疑會有更多的體會和收穫。

談兩岸關係

李非教授談兩岸關係:解決台灣問題在於爭取民心

(圖)李非[教授] 李非[教授]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導師李非打響,他將為我們講述《台海形勢與兩岸關係》.兩岸關係的發展態勢一直是廈門人民非常關注的話題,而今兩岸交流接觸日益頻繁,這一發展的未來趨勢又將如何?11月1日,李非教授將在華僑大酒店3樓多功能廳為您詳解《台海形勢與兩岸關係》。

台灣政壇向來熱鬧非凡,即使同是炎黃後人,大陸居民也很難理解為什麼台灣會出現這樣的民主亂象。“事實上,台灣既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好’:近10多年來,大陸的實力迅速壯大了10倍,而台灣只增長了1倍,兩岸的實力對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台灣也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差’:台灣的民主化亂象有其存在的歷史根源,我們不能簡單地否定台灣的民主選舉制。”李非提醒大家,事實上台灣的民主制亂象在經過20多年之後,也在慢慢地收縮,“比如馬英九的上台,就是民意的體現。”當然,意識形態的轉變是需要時間的。台海形勢很複雜,但台灣的現實問題存在歷史根源。我們應該以歷史、全面、客觀的角度去看待。“在過去,我們一廂情願地以大陸的思維方式去考慮台灣民意,這顯然是不夠的。”多數人對台灣的了解也不全面,台灣移民社會的構成當中,閩南人占77 % 、客家人占10% 、外省人占10% 、原住民只有2%。台灣人是講情面、好義氣的,你敬他一分,他便敬你三分,因此解決台灣問題最重要的,還在於爭取民心。對於人們關注的台海未來關係走勢問題,李非告訴記者,“台獨”是不可行的,無論是從台灣內部格局來看,從國際格局來看,還是從兩岸格局來看;但是“統不可急”,“統一”二字意味著需要我們付出艱辛努力甚至是巨大的代價。還有不少人擔心台灣問題拖得越久,寶島就越難回歸祖國懷抱,“事實上,誰更怕拖下去呢?從兩岸10多年來綜合實力的增長來看,大陸的增長速度更加迅速,對比非常明顯。”統一之路還很漫長,李非說,最樂觀的判斷,也許要到2020年左右,才能把台灣問題的統一時間表排出來。在講座上,他將以“力、理、禮、利”4字來概括對台工作的重點,既要在綜合國力上下功夫,以武遏獨,又要以理服人,以禮待之,並加強兩岸經貿、文化往來,用大陸的巨大市場吸引台灣的資金、人才和技術手段,促進溝通。

出席香江論壇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教授李非昨天在香港表示,兩岸加入世貿組織後台商在祖國大陸發展空間不斷擴大,並給台商投資提供廣闊的經濟舞台。 

李非在出席香江文化交流中心舉辦的“香江論壇:入世後的兩岸關係展望”發言中宣讀他的論文說,兩岸“入世”後,隨著經濟成長潛力的進一步發揮、商品市場與投資領域的開放以及投資環境的改善,台商在祖國大陸的投資商機明顯增加,發展空間不斷擴大。他說,根據台灣“經濟部投審會”的統計,台商對大陸的直接投資。至二00一年底,累計已達二萬四千一百六十項,金額達一百九十九億美元,約占台灣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百分之三十五。同時,有相當部分企業,尤其是大企業或高新技術專案是通過第三地轉赴大陸投資的,約占百分之二十以上。目前台商在大陸投資形態已從初期的以加工出口為主發展到以拓展市場為主,進行全方位的市場布局,以搶占對岸市場的新商機。李教授指出,“入世”後,台商在大陸投資的範圍已由初期主要集中於東南沿海地區逐漸向北部轉移,台商對大陸的投資經營活動,正從個體分散行動轉向群體配合進行,越來越多的產業轉移趨向以上、中、下游相關配套和連鎖的方式進行,投資趨向長期化發展。

李教授分析認為,兩岸“入世”後,台商已掀起第三波赴大陸投資熱潮,台商在對岸投資布局已發生重大變化,以高新科技為主、大企業為主導、市場拓展為導向、長江三角洲為重心的台商投資格局已經形成,並將促使台灣經濟對大陸市場的依賴程度進一步加深,從而推動兩岸經濟合作關係邁向新的發展階段。

汕頭大學演講

(圖)李非教授生動幽默的演講 李非教授生動幽默的演講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非教授,給汕大學子帶來一場關於台海局勢與兩岸關係走向的精彩沙龍。李非教授從事對台研究20多年,出版專著17 部,其中獨著6部。在此次經濟沙龍中,李非教授生動幽默的演講風格和獨到見解,讓學生不僅體會到大師的魅力,更是受益非淺,收穫良多。

講座一開始,李非教授首先向大家闡述了認識台灣問題的方法論,讓在座師生對台灣的過去和現在有了一個更清晰的了解,從而能夠歷史的、全面的和客觀的認識台灣問題。李非教授指出,“台灣並沒有想像的好,也沒有想像的壞”。這些年,大陸的經濟發展突飛猛進,兩岸經濟差距逐漸增大。李非教授對兩岸關係的基本判斷“獨不可行、統不可急、拖不可俱”,非常形象並有其獨到之處。李非教授對台灣問題的戰略思考及策略運用也做了透徹的分析。他認為,“和不可缺、武不可廢、壓不可斷”是解決兩岸關係問題的必要戰略,而行之有效的策略則是“交不可停、談不可棄、讓不可無”。李非教授用極其精練簡潔的話語向我們概括了解決兩岸關係的四大法則――力:綜合國力,以力嚇獨;理:以理服人,恩服於人;禮:以禮待之、授之以禮;利:以利促通,以通促統。整場講座,李非教授談笑風生、發揮自如,現場更是掌聲迭起、好評如潮。不少同學表示:希望以後能多些類似沙龍,使經濟沙龍的輻射面更廣,拓寬自己的眼界和知識面。此次經濟沙龍,在師生們的不捨和期待中圓滿結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